昨天(18日)下午,驰援上海43天的江门“大白”们顺利完成任务,平安抵达江门并入住隔离酒店。江门援沪核酸检测队队员日夜坚守,用行动、责任和担当,为上海疫情防控贡献了江门力量。

无论是留守本地,还是出征援外,江门广大医护人员在抗疫工作中都展现了最美的风采。记者了解到,12名队员分别来自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新会区人民医院、台山市人民医院、开平市中心医院、鹤山市人民医院、恩平市人民医院9家医疗机构。这支由70后、80后、90后组成的队伍,具有丰富的核酸检测经验。
来自江门市中心医院的检验科副主任伍金华是江门援沪核酸检测队的领队,他告诉记者,由于标本量大,虽然实验室配备了开盖机和全自动的核酸提取仪,但速度有时还没人工来得快。手动拧盖子、加样本,是他们的日常。“每次旋转、按压都不容出错,这样的动作每小时至少重复1000次以上。”伍金华感慨道,“为了抢速度,不少队员穿着纸尿裤,不吃不喝连续奋战8小时。”

伍金华表示,核酸检测队队员每天基本要应对20多万条单管,工作强度远远超过了平时工作的三倍,执行实验期间,工作人员要在短时间之内进行多次重复的动作,所以就容易产生(手皮)磨损。“有的人手都磨出茧子了,但是大家都互相合作,尽量把流程优化,尽量把工作效率提高。”

江门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高珊珊告诉记者,援护期间,队员们都实行“三班倒”,“我们是4月3日凌晨到达的,第二天我们就分成了5个队三个班进入,其他的队员也是分在每个不同的仓进行工作,有专门的加样仓、提取仓和扩增仓,队员们一起通力合作,完成每天的标本量检测。”
台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颜瑞伟说:“通过一天的摸索后,我们的检测能力大大提高,我们的队员都发挥艰苦耐劳的精神,很出色地完成任务。”
鹤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周红辉说:“家里人都十分支持我,5月15日我们实验点的样本量达到了新高,那天有31万的样本,但最后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还是完成了工作任务,创了我们所在仓的最高纪录。”

最终, 江门援沪核酸检测队以高效、专业、负责的工作态度,完成了来自各方的核酸检测任务,并做到“零感染”。队员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也受到对口支援点高度评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来感谢信说:“凭着一份担当、一份韧劲,你们为打赢上海保卫战贡献出弥足珍贵的力量和真情,向新时代最可爱的英雄致敬”。
去时无畏,归来无恙。向这些援沪医疗队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