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是一个今天十分常用却又非常古老的词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词如今已基本失去了原始风貌,其本义被逐渐淡化。其实这个简单的词汇当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信息。只有了解这些信息,才有可能理解中华传统服装文化之博大精深。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服装文明便是从这个词开始的。

甲骨文:衣字;衣,在甲骨文上是这样写的。
一、“衣裳”的文字意味
中国的文字意味深长,文字背后往往是广阔的生活场景和深邃的人生智慧。“衣裳”两个字可以说非常值得进行深度解读。
1.“衣裳”一词怎样读?
首先,“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不同的读法。第一种读法,读衣裳(shang),裳读成轻音,这是目前最常见的读法。但这样读时一定要注意,此时“衣裳”是衣物的统称,比如洗衣裳、缝衣裳、买衣裳。有人不小心把轻音的裳读成了第一声shāng,字典上并没有这个读音,显然考试的时候这样答题是不得分的。
第二种读法,读成衣裳(cháng)。这时,“衣裳”就成了上下装的分称。衣跟今天的概念一样,穿在身体的上部;而裳则是穿在身体下部的裙装。所以“衣裳”此时指的是“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在古代,“衣裳”一词只有这一个用法。所以李白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当中的“裳”,还是应该读成(cháng)。
2.“衣裳”二字怎样写?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所以把象形的“衣”字与古代服装进行对照,感受会更为深切。
那么裳字呢?按照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裳”与“常”字相通,是“常”的异形字,而“常”则解释为下裙。也就是说,早期的裙装用“常”字来表示。常字的下半部分是个巾字,而早期的确是用巾状物在腰际围拢,以围裙作为下装的。
很显然,围裙出现是因为人类有了羞耻心,而羞耻心则是文明的重要基础之一。所以“常”的出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节点,也成为祖先们生活当中必穿的衣物。有了这个认知,也就不难解释“常”字所带有的固定不变或者高频出现的含义。
文字的演变过程是复杂的。虽然目前没有史料做具体说明,但与服装结合,则为后人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常”变为“裳”,很可能是裙装发展导致的。随着时间推移,巾的两端被缝合在一起;同时纵向加长;再有裙摆放大乃至出现多个皱褶。 这样的变化使得很难再用“常”字表达裙装的丰富形态,因此让位给“裳” 字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方便生活是硬道理

其实,任何衣物产生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基础。
首先,上下装分穿是所有以方便劳动为目的的服装所共同采取的形制。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上下分穿都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干 活的时候把上装脱掉,既散热又灵活;干完活把上装穿起来,既保暖又 体面。所以,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有上下分穿的服装存在。但是在上下分 穿之后下装到底穿什么?却是一个体现差别的地方。
可以说从古到今,人类的服装一直存在着上衣下裳的衣裳制和上衣 下裤的衣裤制两种类型。这两种形制虽然在今天各国家各民族混合使用, 但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却跟气候、技术水平,以及生活方式有关系。
1.气候原因
很显然,在气候炎热地区人们更容易采用方便散热的裙装;而相反 在气候寒冷地区则会选择利于保暖的裤装。今天亚热带植被相比5000 年前已经向赤道方向回缩了600公里,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华祖先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原因,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衣裳制。而下裳在这个时候主要用 来满足遮羞的需要。
2.技术原因
古代的面料也会影响到衣裤制的普及。很显然,粗糙僵硬还可能带 着毛刺的面料,不适合贴身包裏隐私部位。所以多数祖先早期只穿围裙 而不穿裤子,尤其是不穿合裆裤,原因之一就是不想把自己搞得太辛苦。
3.生活方式的原因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由于骑马,同时又常在草木荆棘当中行走,所以 即便辛苦也需要穿裤子。但是对于农耕民族则不然。由于在田地里劳作, 穿着短到膝盖的围裙,泥土主要粘在小腿上,便于清洗,回家的路上蹚一 条小河就洗干净了。但如果穿着裤子在田里干活,即便是跟围裙长短相同, 相比起喇叭口形状的围裙来说,裤脚上更容易粘上泥土。而那个时代面料 纺织得不够结实,颜色也染得不够牢固,洗不了几水也就不能穿了。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并且幅员辽阔,其中人口比例最大的汉族因为 气候、技术、农耕生活等原因最早采用了衣裳制,而处于北方的游牧民 族则最早采用了衣裤制。后来因为气候渐冷、技术发展,以及民族融合 等原因,使得衣裳制和衣裤制互相渗透,最终演变成了并存模式。
三、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虽然说“上衣下裳”是源于生活,但是中华传统服装却远远不只方便 生活那么简单。按照历史的说法,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各种发明创造出现 了一个集中爆发期。而当时所进行的发明创造,后来人往往都归功在一位 伟大祖先的名下。人们公认是由他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的曙光,进入 了文明社会。尽管身体里未必含有他的生物基因,但全世界华人都自愿并 自豪地自称是他的子孙。这个人就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
1.黄帝站在文明的开端
黄帝,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为少典之子,因有土德之瑞, 故号黄帝。他征服炎帝、打败蚩尤,从而统一中华民族;他播百谷草木, 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等,并在此期间中华民族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 文初祖”。
黄帝的功绩都是开创性的,功盖千秋。按照发明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即使在今天也足以称为中华第一“创客”!那么,这位伟大的祖先跟制 作衣冠又是怎样一种具体关系呢?
在《周易·系辞下》中有一句话: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句话说的就是中国服装文明的开端。
《易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地位,可以称作超级经典。而《周 易·系辞》又是在解说《易经》的著作当中相当权威的一本。所以这句话, 就有了很大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以至于被后人无数次引用。
2.到了黄帝才有了衣裳

《周易·系辞》当中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 到了黄帝的时候才有衣裳。而这个衣裳,就是上衣下裳。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很多人进行了阐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九 家易》:
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 这句话说的是在黄帝之前,祖先们都是穿羽毛、兽皮、树叶等抵御寒暑,也就是简单随便地 包裹一下身体,无所谓款式,也没有讲究。
从黄帝开始制作上衣下裳,并向民众示范推 行,从此社会变得和谐、有序、繁荣了。
那么,黄帝身为联盟首领,为什么要把精力 用在制作服装上面呢?如果按今天的看法,这种 做法难免会感觉舍本求末了。但是在古代社会形 态比较简单,黄帝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祭祀天地,祈求上天保佑太平;
二是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让民众生活得更 幸福;
三是维持国家稳定,既不受外部侵略,也没有内部纠纷;而这三个问题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之间往往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3.黄帝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当然,最直接最具体的方法就是树立天威、建立制度、发展生产、加强军备。这些事情黄帝做了很多。比如在《吕氏春秋·勿躬》记载:
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
虽然这样的记载不一定每一项都那么确凿,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黄帝那个时候关注民众生活,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其中“胡曹作衣”几个字无疑是在告诉后人,那个时代在黄帝领导之下,服装业也得到了发展。而黄帝制作的服装在具有御寒遮体的基本作用的同时,还承载着更为深沉的文化、哲学、宗教等意义和功能。
四、祖爷爷的伟大创意
那么,黄帝是怎样思考上衣下裳这个问题的呢?
1.乾坤是创意的根源
一般来说,中国人认为《易经》最早是伏羲创造的,伏羲八卦又称为先天八卦。也就是说到了黄帝的时候,乾坤的概念已经存在很久了。所以黄帝的思考结合了乾坤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按照“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句话的说法,黄帝是参考了乾坤两卦设计出了上衣下裳。
关于这件事情,后人同样也做了很多解释。比如在《九家易》当中是这样讲述的:

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
衣取乾卦之象,居于上位,有覆盖之态;裳取坤卦之象,居于下方,有包含之能。
类似的解释,同样在皇普谧的《帝王世纪》当中也可以见到: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
乾卦最直接对应的事物之一是天,坤卦则是地。也就是说上衣在黄帝的设计当中代表的是天,而下裳代表的是地。于是上下装之分,在祖先那里是天地之分,于是穿着衣裳的人就活在了天地之间。上下装分穿虽然是简单的,自然而然的事情,但祖先却认为从古代兽皮树叶遮身到上下装分穿是一种富有哲学内涵,并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2.天地玄黄体现在衣裳之上
在黄帝的设计当中,不光上下结构与天地乾坤相对应,色彩也需要对应起来。这件事儿在《后汉书·舆服志》当中交代得很清楚—
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震黄。

这里的《,读作川,乾《其实就是乾坤。这句话最终的意思是说,黄帝那时候的设计,把上衣按照天的颜色设计成了玄色,而相对应地把下裳按照地的颜色设计成了黄色。
象征着地的下裳采用黄色很好理解,但是怎样理解象征着天的上衣是玄色呢?其实这件事情说明了祖先们的智慧。因为在祖先看来,有太阳有月亮的时候,天已经不再是本色。所以要等到月亮落下太阳未出的黎明之前,遥望夜空所看见的那种深邃的,有层次有内涵的,黑色里面微微透出一点红的颜色,叫作玄。

所以玄,虽然非常接近于黑,但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纯黑或者漆黑,而是深邃幽远神秘之黑。
古文经典《千字文》的第一句话是“天地玄黄”,而“天地玄黄”可以说是古代人的世界观。所以黄帝的创意相当于把世界观设计在服装当中,当然是大格局大思路,的确令人佩服!
今天在网上有很多黄帝的画像,把服装画成了黄色。如果按照前面所讲设计理念来理解,就有问题了。不能因为黄帝的称呼当中有个“黄”,就非得画成通体黄色。至少在黄帝头戴冠冕的时候不能这样画,头戴冠冕说明是在极重要场合,极重要场合当然要穿大礼服,而大礼服当然要上玄下黄。
五、垂衣裳何以天下治?
黄帝尧舜穿上这么一套衣裳,社会就变得和谐有序繁荣了,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美好时代。这件事情可信吗?
1.古人的想法
要想理解这个说法,首先需要理解古人的想法。
因为黄帝的创意体现了天人合一,相当于把天地穿在了身上,以及把《易经》当中最经典的乾坤两卦穿在了身上,所以天道得以在人间运行。而黄帝身为首领,因为遵循天道、推行天道,自然就是天理的代言人,所以有资格代表天地来化育万民,也就很容易得到民众的支持。所以这套服装意味着天人合一,替天行道。
当然,这样的想法今天看来太过宏观,因果关系并不那么清晰。但是在古代,天地在人们的心目当中并不仅仅是自然事物,往往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人们对天地的敬畏也往往近似于宗教信仰,所以祭祀天地在古代一直是帝王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这个理解出发,可以说黄帝用一套带有宗教意味和神秘色彩的服装,把中华民族带入了文明的大门。而进入了文明大门的中华民族,与之前的蛮荒时代相比,当然是美好的。
2.垂衣裳的三种解释
在前面说法的基础上,再做一些细致的分析,就会看到“天下治”这种良好效果的取得,还跟“垂”字可能具有的三种含义有关。
第一,有人认为这里的“垂”字是“缀”的意思。
“缀”当缝讲。也就是说,黄帝尧舜的时代,开始缝缀衣裳。这个含义前面已经有类似的解释,不再赘述。
第二,最常见的解释是“垂示天下”。
按照这个解释,黄帝尧舜等古代帝王是穿着这套服装,向天下百姓亲身示范。示范什么呢?除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之外,还有乾上坤下的政治概念。比如《周易正义》之《韩注》说: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
在古代,等级制的建立是一种进步表现,意味着社会有了秩序。虽然后来的封建王朝往往把等级制扩大化,从行政级别扩大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民众造成了严重的压制和束缚。但即便是在提倡人格平等,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开明时代,社会依然需要行政级别,在责权的体现上,仍然按照等级进行划分。《韩注》当中所谓贵贱尊卑,在古代是人格与权力和秩序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人格上的贵贱尊卑已经废除,但是权力和秩序仍然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
第三,“垂衣裳”约等于无为而治。
“垂衣裳”三个字,按照后人的理解,认为隐含着无为而治的意味儿,接近于垂拱而立,不指手画脚。比如汉代的王充在《论衡·自然》就说道: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
虽然无为而治是后来由老子明确提出的,但在黄帝的行为当中,似乎已经有所体现。在国家治理层面所讲的无为而治,基本上是采取宽松政策,减少对老百姓的干预。历史也证明在某些情况下,无为而治的确可能取得繁荣社会的效果。比如在汉朝早期的大繁荣时代“文景之治”,主要是因为提倡“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取得的。
3.衣食住行,衣字当先
中国有一个成语—衣食住行。民间也有一句俗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无论雅俗,都把衣放在前面,说明了衣在文明社会的重要性。这里的衣是广义的,包含上衣下裳以及鞋帽等其他衣物。
衣,首先与羞耻感相关联。羞耻感是人类文明的心理基础之一。没有羞耻感,也就无所谓道德伦理。人们做任何超越底线的事情都不会觉得难为情,整个社会也就无所谓文明了。
衣,其次反映的是人的文化素养。衣冠整齐、美丽大方,这样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
衣,进一步还标示了人在等级社会当中的地位。对于古代社会,服装标示等级是一种直观方式,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
衣,更为重要的是还承载了哲学思想甚至宗教意识。在东汉之前,中国虽然没有形成现代概念中明确的宗教,但是理性的哲学意义上的天地与感性的神秘主义的天地,很多时候是互联互通的。所以衣所承载的天道,也具有神灵的威力。这对于科学尚未发达的古代,无疑是感召民众的灵丹妙药。
六、上衣下裳的和平气质

黄帝的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那么,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传统服装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汉服的典型风格
从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出发,服装很显然会以自然、宽松为美。而这样的美感,可以说一直贯穿在大部分传统服装当中,形成了一种典型风格。
比如自然。传统服装跟今天或者西方的服装有一处明显的不同,就是装袖的方式。传统服装,不是在肩头处装袖,而是采用连肩的裁剪方式。也就是说,在肩头没有接缝,也没有垫肩。即使面料幅宽不比今天,但也不在肩部接缝。接缝通常放在肘部。这种连肩的结构,使肩部变得圆润,柔顺,贴合自然。很显然,祖先并不是没有能力做肩部装袖的裁剪和缝纫,这种几乎没有技术瓶颈的事情之所以不做,往往都是出于文化原因。
再比如宽松。在面料的供应相对充足之后,传统服装就变得宽大了。腰身和袖口加大以后,人所受的束缚明显变小。穿着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把衣襟向右一遮,用带子在腰间一系了事。穿上这样的服装,人们的性情会变得大气、洒脱、平和、温文尔雅。当人们发生纠纷的时候,因为宽衣大袖碍事,一般不愿用粗暴方式解决。所以中华传统服装的和平气质,与西方服装那种棱角分明、靠力量说话、靠性感吸睛的方式具有明显的不同。
2.衣裳之会的深层含义
在《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当中有一句话: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这句话说的是在春秋时期,在齐桓公管仲主导过的会盟当中,其中有十一次可称作“衣裳之会”。而“衣裳之会”与“兵车之会”是相对的。前者是文明友好的会盟,而后者则是严峻对立的武力抗争。
那么,为什么“衣裳之会”是文明友好的呢?
按照一般的理解,“衣裳之会”就是只穿衣服,不带兵车武器的聚会。如果了解了上衣下裳的产生过程,就会发现这个理解并没有触及本质。因为在春秋时期,祖先们以“上衣下裳”为主流穿着。而“上衣下裤”的游牧民族,虽然今天很多已经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但在当时却被视为外夷。从服装性能上看,传统的上衣下裳在作战方面的优势远远不及上衣下裤。所以这里的“衣裳”指的是上衣下裳,如此解读更符合那个时代认为北方游牧民族还未进入文明的基本语境,与衣裳制的和平气质更为契合。
七、衣裳制的千年流变
上衣下裳是古代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而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形制也产生了很多变化。
1.下裳的长度
社会发展,社会阶层出现。普通民众由于劳作需要,在气候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把下裳做得较短。但是不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官员和女人,往往会把下裳加长。当然,下裳的长度也与气候有关。相对炎热的地区下裳自然就短,而相对寒冷的地区下裳自然会长一些。
2.从裳到裙
虽然裳也是一种裙装,但是在历史上,两者也有一个分合的过程。

《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按照《太平御览》引《释名》当中的说法:
裙,下裳也······又曰: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笼之。这说明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阶段,对于裙装有一个基本的区分。把系在衣襟之外的叫裳,系在衣襟之内的叫裙。再后来,则无论穿着于衣襟内外都通称为裙。并且由于后世女裙发展突出,所以“裙”这种称呼最终成为女性的专利。

真人复原《捣练图》

真人复原《捣练图》
3.深衣
上衣下裳最大的变形,就是把上衣下裳缝缀在一起,这样的服装称为深衣。传说中从尧舜时期就开始有了深衣,后来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深衣越来越受士大夫以及文人墨客的喜爱。按照古人的解释,深衣能使身体深藏不露,更显得雍容典雅。深衣是上下连体的服装,制作时上衣下裳单独裁剪,然后再缝缀在一起。这种方式与上下一体裁剪的袍服有所不同。深衣在古代男女皆可穿着,是传统汉服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款。

4.袍服和襦裙
既然袍服是上下一体裁剪的,因此可以看作是上衣加长后演变出的款式。相反把下裳加长到胸部,同样演变出了流行多年的襦裙。

上衣下裳的设计,按照《周易·系辞》中的说法参照了乾坤天地。而乾坤和天地,则有阴阳之分。所以上衣属性为阳,而下裳属性为阴。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资料详细阐述衣裳在阴阳属性方面如何演变和发展,但后世男人所穿的袍服显然是上衣也就是阳的扩展,而女人所穿长裙显然是阴的强化,由此看来传统服装的变化没有脱离古老哲学的基本轨道。
参考文献:

《中国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