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博士打岳母,惊动110(此案中所用人名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63岁的退休教师李太平和妻子张秀敏育有一儿一女。2002年,大女儿李燕从中央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部工作。

同一年,李燕与北京大学佛学博士孟同结婚。

有女儿如此优秀,有女婿这般出色,这本应该是一件令父母欣慰且倍感自豪的事儿。一大家子知识分子,相处起来也该是知书达礼、相敬如宾。一开始也的确是这样的。

但所有的故事,我们通常只看见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孟同、李燕好强上进,结婚那年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在北京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房。03年李燕怀孕,母亲张秀敏来北京照顾。2004年4 月,外孙出生,张秀敏留下来专职照顾孩子。为了给闺女省钱,张秀敏辞退了5任保姆,自己承担起照顾孩子以及家里家外的杂务、琐事。

母亲日日辛劳,女儿女婿也看在眼里,常跟母亲表示:会在北京买一套房子,让她和老伴儿安度晚年。

150平挺大了,为何不住在一起呢?

关于这一点,孟同夫妇其实是有顾虑的:毕竟是两代人,生活习惯也有差异。孟同夫妇5次雇保姆,五次被岳母辞退。究其原因,钱固然是一方面,其他方面的因素恐怕也是有的。孟同也曾在后来的采访中透露,岳父母常把一段话挂在嘴边说给李燕听:

“你就像一棵树,小时候我们给你浇水施肥,树长大了之后一切都应该是我们的。”

这话让孟同觉得,他们不是能够一起生活的人,追求不同,三观也不一致。

2005年5月,张秀敏回了一趟老家,再回来的时候,就带着老伴举家进京了。

张秀敏张口说买房子的事儿,女媳也想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就这样,买房子的事儿被提上日程了。

两年中,孟同夫妇带岳父母看过了很多房,他们的买房预算是50万。但张秀敏也想买150平米的房,50万元,150平米,在北京这样的房子哪里有呢?更多的钱,孟同夫妇也拿不出来。购房事宜就这样进入了停摆状态。

2006年发生了一件事儿,孟同产生了“防备”意识。

那年春节,岳父母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就把他们的儿子接到家里住了两个月,这让女婿孟同接收到了“微妙”的信号,这个家仿佛只有那个“儿子”重要。但自己又拿不出更多的钱买房,怎么办呢?
7月1日,孟同夫妇与岳父母商量,在外面租房给他们住。张秀敏听了以后,火冒三丈,当即表示如果让他们从家里搬出去,就和女儿李燕断绝母女关系!

岳父母反应如此激烈,租房一议就此搁浅。

2007年3月30号,张秀敏又要求女儿女婿买房。吵红了眼,张秀敏甚至动手打李燕。

李燕当时怀里正抱着孩子,孟桐本能地上前阻拦岳母。

结果,张秀敏的拳头落在孟同的左眼上。

4月4号晚上,孟同再向岳父母提出租房住的事情,双方又吵了起来。

李燕为丈夫助阵,再次激起了母亲张秀敏的极度愤怒,从屋内追到屋外要打女儿。

孟同自然是要住妻子的,就和岳母厮打起来。李燕赶紧反过来拉架。

岳父李太平见闺女帮着外人,拎起两把菜刀就要砍她,一家人在过道上撕扯扭打,被邻居拦了下来。

打架过程中,孟同曾3次拨打110。警察赶到后,矛盾不但没得到解决,孟同一家三口还被岳父母关在了门外。

无奈,当晚孟同夫妇只好向邻居借了钱,住进了宾馆。第二天,三口人租住在小区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

家丑 要不要外扬?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提刀喊杀的就已经超够难看了,要是再闹到法院,当事人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事儿传出去可真是丢脸丢丢大了。可如今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能怎么办呢?

打架事件发生后,居委会出面开展调解工作。

女儿女婿要求:

父母搬走,夫妻俩一次性给他们3万元,然后每月支付1000元生活费。如遇到大病,再摊钱治疗。张秀敏不同意,他们的条件是,除非女儿给自己买一套住房,或者给他们170万元。这170万,是他们抚养女儿成人及多年来照顾他们的回报金。


双方的条件,差额如此巨大。为此居委会调解了十多次,毫无成效。

在调解工作持续的一个多月里,孟同夫妇还是向岳父母支付了1万多元的生活费和药费。并请邻居向父母转告,

他们不会不养老,只要是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他们都接受,还可以立字为据。对方没有回应。

2007年6月起,张秀敏夫妇开始了废品拾荒生活。

150立方米的房子,就那么堆满了捡来的各种废品垃圾。对此,张秀敏的解释是:“我和老伴儿身体不好都有病,每个月的药费加起来就要2000多块,没有能力支付只能捡垃圾。”

事实当真如此吗?

李太平是退休教师,张秀敏是退休工人,老家的房子也在出租中。

孟同告诉记者,老两口的退休工资保守估计:一年有三万多块。他们的拾荒举动,主要是想让孟同两口子难堪。

逃不过 对簿公堂

2007年8月14日,女儿李燕拟写起诉书

起诉书有了,但和对簿公堂还有一步之遥,那就是必须提交法院才能生效。

在这一步的距离里,李燕始终心存侥幸,或许父母可以就此转变心意呢?于是李燕提笔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信中又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若回老家,愿支付生活费,若继续留京,愿承担房租费。

对于女儿的提议,张秀敏夫妇的反馈中有这样一项:

假如我们离开,女儿也要先回家和我们住上一段日子,并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说法。

张秀敏能打李燕,父亲怒火之下还可以提刀追打李燕,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李燕回老家暂住“不是将妻子置身于危险之中吗?所以孟同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双方继续“拉扯”了几个月之后,李艳最终将父母告上法庭。

2008年1月25日,张秀敏夫妇接到了法院的传票。那张《北大博士殴打岳母,6次惊动110》的帖子,就是张秀敏夫妇发给网友的一封公开信,也是他们的声讨书。

其实2008年,老人们对网络的认知还是十分有限的,能想到用发帖的方式引发关注,引爆网络,引起话题,张秀敏的身后应该还有人。

帖子网上曝光后,确实反响热烈,博士夫妇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互联网有个特点,它凝聚力量的速度很快,瞬间就能点、线成网;但一个支撑点受损,那张网便也可以“一秒”倾覆。

在网友谩骂孟博士的同时,知情人士开始透露:

不是博士打岳母,是岳母打女婿。

并非驱逐父母,而是自己被逼一家三口挤住10平米出租房。

2008年2月15号上午10点,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奥运村法庭审理了此案。开庭当日原告李燕并未出庭,由丈夫孟同代理。

亲生母女对簿公堂本就是十分尴尬的状况,李燕的回避也算是人之常情,但张秀敏夫妇却不这么认为,一到法庭就和女婿发生了激烈争吵,直到法官出面制止。

开庭之后,孟同向法庭控诉:

被告为达到独占原告住房的目的,不惜使用暴力手段对原告进行威胁。原告一家被迫搬出,至今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孟博士要求被告立即腾房。

在法庭上,孟同还声称,张秀敏夫妇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其意图的终极目的是“给儿子占房”。自己的妻子因为此事如今已经重度抑郁,甚至产生了自杀的行为,

而被告张秀敏夫妇则认为:

这不是腾房的问题,而是一起由逃避赡养义务引起的家庭纠纷。原告自行搬走,是骗取同情心的苦肉计。抑郁都是装的……

原本和睦的家庭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一套房产,真的就能让亲人反目成仇吗?

在庭审过程里,为了证明对方的问题,双方都准备了录音,照片等各种各样的资料。

不知道他们在收集这些证据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那些日子里,他们也曾有过母慈女孝,儿孙满堂的其乐融融以及笑语欢颜……

庭审的部分细节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法庭上的硝烟在开庭当日就没有散开过。双方始终争执不下,法官也难下判决,建议他们再次和解。

孟同的解决方案如下:

若被告同意搬走,原告每月支付1000元生活费,每年医疗费超过2万元的部分,原告承担50%。这个方案遭到被告的反对,被告张秀敏当庭表示:

“同意搬走,但是老家房子已经出租,所以原告必须给我们在北京解决住房问题,并解决房子的日常生活用品。”
最后,双方还是拒不同意对方的解决方案,无奈之下,法院只好宣布择日再审。

庭审结束第二天,天涯社区又出现了一张热帖,名为《博士女婿细说“驱逐岳父母”实情》

发帖者自称就是孟博士,这起亲情纠纷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发帖者自称就是孟博士,详细地叙述了事件的前后经过……

这起纠纷,在当年的关注度颇高,大家曾一度十分关心最终的结果。

其实,事情本身的结局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意外,谁买的房子肯定还得归谁,该有的赡养也肯定会承担,但破裂的亲情是无法修复的,其实所有的家务事纷争中,根本就没有赢家。那些被撕裂的伤口不肯完全愈合,那些累累伤痕也会一直历历在目。

疫情之下,生活更是艰难。失业、倒闭像家常便饭一样。那么曾经的夫妻还能风雨同舟吗?血浓于水的亲情能接受住现实的考验吗?

其实,咱们中国有很多古话、老话:

有大难临时各自飞的决绝和无奈;也有家和万事兴,忍气家不败的宽容与守护;

关键还是在于咱们自己的选择。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坚持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刻吧。

感谢阅读,这里是燊边。

加客服微信:qsiq17,开通VIP下载权限!VIP全站资源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