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建立以来,到明朝正统年间已经历830多年。在800多年间,华夏大地上已是人才辈出,而在地处偏远的贵州,在正统年间才破天荒走出了第一位进士张谏。在介绍张谏其人之前,让我们先来理清在张谏考取进士那年的贵州地域归属关系。志书上说张谏是赤水卫人,而今天的贵州赤水却是在遵义地区,并且遵义那地方早在唐宋时期就出进士了,为什么说张谏是贵州第一位进士呢?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先理清楚,就不能讲清楚张谏为什么是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

张谏画像
先来讲贵州。州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由于朝代的不同和地域的不时变动,州有时大一点,有时小一点,东方和西方,南方与北方都会有较大的差异。明朝时的贵州就指的是相当于今天的贵阳市大约三分之一的地盘,它就是一个“州”。贵州省是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三月建的省,因为省会选择建在贵州(今天的贵阳),就把省名定为贵州省,这就是贵州省名的来历。像这样以州名为省名的省,中国到目前仅贵州一省(当然也还有极少几个省的名字也是以州名为省名的,但是没有标明是“州”,例如甘肃省就是将甘州和肃州名合起来命名的)。

而在当年贵州建省的时候,遵义地区还没有划归贵州的版图,它还是四川的播州。贵州建省时,也同其他省一样设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立。其中布政使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按察使管一省的官员督察、提刑等,都指挥使管一省的兵役、军事、剿匪、平叛等事务。当时贵州布政使司初领8府、1州、11县、1宣慰司、39长官司,后调整为10府、9州、14县及1宣慰司(贵州宣慰司)、76长官司。都指挥使司则领若干个卫。明朝时期,贵州省的版图大体相当于今天除去遵义地区外的贵州省版图。当时今天的毕节地区境内设有3个卫,即毕节卫、乌撒卫、赤水卫。3个卫的指挥使都是正三品职位(贵州宣慰使职级为从三品),直接受贵州都司统领。明永乐十一年贵州建立行省时,将四川的永宁(今叙永)划归贵州省,清朝建立后,因贵州十分穷,财力远不能支撑本省一应开支,清朝廷长期把川、滇、黔边远地区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归结为经济问题。雍正五年(1727),为了调节经济状况,才将属于四川的遵义府划给贵州省,将贵州省的永宁划归四川。所以,后来遵义流传了一句话:“四川人太憨,遵义斢龙安”——当时叙永城东有地名龙安营,为了顺口,遵义人编的这句顺口溜就把叙永称为龙安。由此可见,遵义在科举时代举进士的人虽然在唐宋时已有,比张谏还早几百年,但因其在清朝雍正时期才划入贵州版图,那些比张谏早几百年出现的进士们就不能算是贵州出的,只能是清朝雍正后的才算贵州举出的进士。

张谏是在贵州建立行省后最先举进士的,他才能算是贵州第一进士。《大定府志》载,明朝时代毕节地区共举出了7位进士,7位都是卫所屯垦人家子弟,其中有4位是赤水卫人,3位是乌撒卫人。赤水卫出的4位进士先后是张谏、张迪、朱谦、茅鋐;乌撒卫先后出的进士是李珉、缪文龙、王显节。而7位进士后来都成了国家栋梁。毕节地域内自古被中原地区称为化外之地,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发达,在整个中华历史长河中长期处于全封闭状态。到了明朝,由于战争和大量的汉文化的渐入,先由屯驻的地方开始,文化经济逐渐发生变化。外来文化最先由部队带入这片蛮荒之地,此后逐渐渗透。屯垦率先引领了文化及文明的进程,因此屯垦人群首先在科场胜出,这是正常的发展进程。张谏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经济背景下崭露头角的开路先锋和一代英才。

张谏大约生活在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生卒年不详,字孟弼——从他的名字看,他是家里的老大。《大定府志》中张谏的传记说,他是赤水人,就是当时的赤水卫出生的人。他的先辈是跟随明朝征南将军傅友德来到赤水的,是屯守部队的官员。征南战争结束后,朝廷留下一大批部队在川、黔、滇沿路组成若干个卫戍守屯垦。从那时起,张氏家族就在赤水扎下根来,时至今日,张谏的后裔还生活在毕节这片土地上,他的坟墓也每年都有人祭扫。张谏天资聪颖,加上生活在较好的家庭环境里,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在贵州毕节这块被历朝历代列为化外的偏僻蛮荒之地,明朝以前极少出优秀人才。

张谏的长辈深知当时的落后状况形成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教育的落后,于是就送他去赤水卫北边的四川,拜学者刘仲珩为师。刘仲珩发现张谏身上有许多优点和良好的品质,很器重张谏,欣然收下了他。不久之后,明朝廷派遣京官刘廷振到四川办差,刘仲珩因与刘廷振有交往,便向刘廷振介绍和推荐张谏。刘仲珩对刘廷振说,张谏读书与众不同,他能辨析书中的微言妙义,理解那些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深刻道理,别出心裁地读出新意,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刘仲珩就此把张谏推荐给了刘廷振。刘廷振和张谏深谈后,从张谏的谈吐中,对张谏的学识感到十分惊奇。明宣宗宣德十年,因当时贵州境内还没有设考场,张谏已具有足够的学识水平,同时也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就按规定到就近的云南去参加乡试,考上了举人。考上举人就取得了参加省试考进士的资格,但是张谏觉得学识还要进一步加强,他要去拜水平更高的人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不久,他就到京城去拜访刘廷振。刘廷振很看好张谏,欣然接收张谏做自己的学生。经刘廷振4年的精心培养教育后,张谏于明英宗正统四年参加了在京城举行的省试(明朝正统四年己未科)。由于张谏得到刘廷振的精心培养,一举考中了进士。朝廷授予了张谏“行人”的官职(行人一职专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就在此时,张谏的母亲逝世,他还没来得及就职就回家居丧,终未就任此职。张谏饱受传统教育的熏陶,为母亲居丧礼数十分周全。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搭了一所小草庐,在草庐里为母亲守了3年的墓。此间,他母亲的坟墓上长出了灵芝,每天都有许多各种各样的鸟儿在坟墓周围群集鸣啼。人们都称道说,张谏是大孝子,这是张谏的孝心感动了上天,这事一时在远近传为佳话。守孝3年期满后回到京城,朝廷授予张谏御史之职,随即派他到福建去督察赋税征收。时逢邓茂七盗贼匪众抢劫沙、尤二县后不久,虽然官军已把盗贼击退,但盗贼余伙还经常出没作案、骚扰百姓。张谏愤然率兵前去搜捕余贼,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不几日便将剩余盗贼搜捕殆尽。

在福建督察期间,张谏目睹了被盗贼洗劫后地方物力凋敝、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惨状,完成使命回朝后他向朝廷禀报闽中所见所闻惨状,建议朝廷免去闽中赋税。他的建议得到朝廷的重视和采纳。不久,张谏的父亲去世了,他仍旧回家为父亲守孝3年。在此期间灵芝从他父亲的坟墓侧边长了出来。此事传开后,人们就将张谏父母的坟墓叫做“孝芝墓”。服丧期满后,张谏回朝听派遣。此间十多年里,他从底层小官做起,一级一级地升迁到顺天府尹。可是,因张谏性格太刚直,任顺天府尹不久,就被贬谪到山东任莱州知府。不久又迁为太仆寺卿。最后张谏在太仆寺卿的任上去世。张谏去世后,明朝皇帝赐给他葬祭礼仪,大学士商辂亲自为他写墓志铭。

张谏是贵州建省以来的第一位进士。地方志上说,赤水、乌撒、毕节三卫所有文章之事和政治功绩可以载入史册的人物,是从张谏开始的。张谏创造了毕节、贵州科举时代的历史,是第一个打破贵州科场沉寂、从这片蛮荒之地脱颖而出的先贤,他的先导脚步和不甘困守的精神,他的清廉自守、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一直激励着后来的有识之士和莘莘学子。
(作者系市政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原副主任)
《大定府志》记载张谏
张谏,字孟弼,赤水人。父伯安,隐居行义,以孝友恭俭为时所重,封御史。谏幼有远志,以南中自元、明再辟以来,鲜文章经济之士,乃北至四川,从学于刘仲珩,仲珩器之。已而刘廷振以奉使至四川,与仲珩相见,仲珩言谏能辨析微言妙义,因为见谏于廷振,廷振与语,亦大奇之。宣德十年(1435年),举于云南乡试,至京师,留受业于廷振之门。正统四年(1439年)成进士,授行人,以母忧去职。居丧哀毁过礼。庐墓三年,墓生芝草,朝夕群鸟环集,人以为孝感所致。除服,拜御史,出督福建银课。时福建贼邓茂七劫沙、尤二县,虽经官军击退,然余党屡作。谏率兵协捕,大著功绩。又以闽中经贼破乱,物力凋敝,奉使回,建言请罢银课,朝议从之。已,又居父丧,亦庐墓三年,芝生其墓侧。谏再致芝草之异,人谓其父母墓为孝芝墓也。服阕,累迁顺天府尹,以戆直谪莱州知府,寻擢太仆寺卿,卒于官。赐葬祭,大学士商辂为铭其墓。贵州之有进士自谏始,而赤、乌、毕三卫文学政事可纪者亦自谏始,继谏者则有陈迪、朱谦、李珉,皆孝宗以前人也。”《续黔南丛书·黔纪下》记载:“张谏,字孟弼,赤水卫人。少有志气节,脱父伯安行伍,不惮险远。尚从刘长史仲珩学于蜀。时刘忠愍廷振奉使至蜀,公日与讲论,二公甚器之。宣德乙卯(十年,公元1435年)中云南乡试第二,明年至燕受业忠愍门。正统己未(四年,公元1439年),成进士,贵州进士自公始,授行人。未几母孙孺人丁忧,哀毁骨立庐墓,守三年,致群鸟芝草之感。起,复拜御史,往督福建银课。时当寇残毁后,民物凋敝,余孽间作。公亲率士兵抚捕,贼遂解窜。父卒,复庐墓三年,芝再产墓旁。历官河南副使,顺天府尹,以直言谪守莱州。寻召为太仆寺卿,卒于官。赐葬祭,大学士淳安商文毅铭其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