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梭鱼草花,吸引了许多蜜蜂在蓝白相间的花塔丛中来回穿梭,与错落的房舍、清澈的水面和苍翠的山峦,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乡村画卷。

那一刻,我正迎着清爽的风,独自徜徉在德清下渚湖湿地的环湖栈道上。

正值小满节气,空气中开始有了成熟的气息,芦苇和菰草的新叶一片青绿,荷叶开始铺满水面,狗尾巴草在风中摇曳,树上的梅子、杏子、桃子开始成熟,新生的小白鹭已开始在枝头练习飞翔……

下渚湖因水而生,位于德清县城武康东南,宛若一座神秘的水上迷宫,又似“水上版”的绿野仙踪。

这里港汊交错,湖水清澈,野鸟群息,水生动植物遍布整个公园,至今仍保持了自然质朴、原始野逸的江南水乡风貌。

600余个墩岛散布湖面,1000余条港汊纵横交错,形成湖中有墩,墩中有湖,港汊纵横,水网交错的独特水乡景观。

“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这是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

当我们的船身在迷宫似的芦苇荡穿行时,可以感受到氤氲水汽,在河道较窄段,伸手还能触摸到岸边的花草树木。而与植被相映成趣的,是形态多样的水体,小河、溪流、湖面和湿地的连接自然和谐,营造出质朴的美感。

绿色是初夏下渚湖的主色,处处氤氲着优雅,恬静而温柔,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沁人心脾的畅然,一份无忧无虑的自在。

各种芦苇是下渚湖的当然主角。初夏时节,芦苇生长正盛,一碧数里,微风拂过,绿意婆娑,苇叶飒飒,苇丛起伏,绿波荡漾。

上一次来下渚湖时值深秋。站在观景台上远眺,芦花连绵如雪,一把一把毛绒绒的在风中摇曳。下渚湖湿地里其实不止有芦苇,还有荻、斑茅芦竹……它们都是禾本科的植物。在普通人眼里可能认为都是芦苇,但其实区别很大。

芦苇的叶片是互生,而菰类和芒类则是从下部抽上来的。花序也不一样,芦苇的花序是圆锥形的,颜色有点发灰,荻的花序则十分飘逸,如长梳般,是白色的。芦竹比较粗壮,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花序偏黑色。芦竹有3-6米高,而芦苇一般在3米以下,荻还要再稍微矮一些。

芦苇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挺水植物同时具有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特性,而作为多年生的水生维管束植物,芦苇的叶、茎、根状茎都具有通气组织,它能将氧从叶部经茎、地下茎输送到根端,从而为根部附近的微生物及细菌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微生物和细菌又能够帮助分解有机物,反作用给芦苇,形成一个良好循环。

深浅不一的水体,为下渚湖的水生和湿生植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长环境。矮小的香菇草不可能长在水深1m的地方,茭白最适宜生长的水深约为20cm,荷花一般也不能超过80cm水深,如果过了这个深度,可能就长不出花来,甚至会死亡。

高低不一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也为下渚湖提供了一个立体的水生生态系统。

这里种植着荷花、睡莲菱角、野荸荠等水生植物,给水下的鱼类提供了一个庇护地,也给鸟儿提供了落脚点。

大多数的水生植物生长力都比较旺盛,如果过度蔓延,不仅会阻塞航道,还会影响水体光照,所以适当进行人工干预,也是下渚湖湿地要做的事情。

控制部分水生植物的过度蔓延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法,像定期的收割、打捞这样的物理方法,也可以通过调节水位来达到抑制某些水生植物生长的效果。当然,运用生物的方法,比如投放一些草食性鱼类,让鱼类取食植物,去控制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也是非常不错的途径。

生活总是喧嚣忙碌,静谧自然、水韵潺潺的下渚湖就像是大自然的一份馈赠。

离开时夕阳正缓缓下沉,游船、湖水、远山、芦苇、白鹭……也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夕晖,给初夏的下渚湖增添了几分诗意,回味悠长。

加客服微信:qsiq17,开通VIP下载权限!VIP全站资源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