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小王子看了四十四次的日落,他说,人在难过的时候就会爱上日落,但不知道他在看四十四次日落的那天,是不是很难过。

某一天,我的地产朋友们在群里讨论了四十四次关于会不会失业的话题,在地产圈兵荒马乱的时期里,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份工作能保多久。

的确,地产的寒冬说来就来了,毫无征兆。曾经风光无限、头颅高昂的地产人们,一夜之间垂头丧气,仿佛从职业鄙视链的上端滑到末端。“地产人虚,没啥真才实学”“地产人的高薪吃的都是行业的红利”,甚至房地产行业内部都开启鄙视链,“XXX房企出来的人,不要。”根据了解,2021年底,惠州大部分外来房企都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包括碧桂园恒大、佳兆业、蓝光、合生、新城控股等,裁员比例大的公司甚至达到50%裁员率。

然而,比裁员更可怕的是,不少楼盘项目也停工了。以前行业内买房,最信奉的买房规则是“买品牌大房企的楼盘,交楼及质量有保障”,现如今,千亿房企带头倒下,而接连倒下的亦是有头有面的地产大哥们。头部房企都已陷入停工无法交楼的局面,大众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又从何而谈?

2021年惠州的冬天和地产行业一样格外寒冷,但再寒冷也已经熬过去了,虽然地面铺满的落叶看起来仍有秋冬的衰败感,但树上开始发出嫩绿的芽,城市的春天俨然已经到来。然而地产的春天,似乎还没开始,整个行业依然笼罩在一种悲观的氛围中。连地产人都在疑问:地产人还要熬多久?地产行业的春天还能来吗?

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还会遥远吗?过去地产人,一定是坚定马上能够等到春天,但现在,可能对于这个问题,更多了一些谨慎及疑虑。

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惠州常住人口突破604万人,相比于10年前,人口增长了145万,10年人口增幅为31.6%。细分到人口年龄结构分布来看,14周岁以下有125.44万人,占比20.76%;15~59周岁有418.1万人,占比69.19%;60周岁以上有60.73万人,占比10.05%。

从数据面可以看出来,惠州仍然是一座年轻化的城市,而且比过去十年更具活力以及吸引力。对一个城市来说,人口是发展的基石,有了人,才有需求,大量的年轻人口也势必能带来更多的安家需求。且一个城市的活力及人口密度,将带来更强势的城市竞争力,从数据上来看,孩子的人口比例远大于老人,未来惠州的城市仍将蓬勃。

另外从惠州的地理位置上来看,这已经是一个众所皆知的长期利好。惠州紧邻深圳、广州及东莞,早就处在从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都市圈的镁光灯下。

深莞惠一体化至今发展近10年,圈内流通日益紧密。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市与东莞市惠州市跨界日通勤超过50万人次。在全国最具潜力的都市圈排名中,深莞惠都市圈位列前三。从珠三角大湾区的整体定位上看,整个湾区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沿,相对来说,整个珠三角大湾区应该是全国最有前途的区域之一。

深圳无疑是这两个“圈”的核心,但深圳又是全国土地面积最小的超级城市,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动人口却高达1300万(截止2018年数据)。因此,深圳正面临一个基本的市情——经济总量大城,人口规模大城,环境容量小市,城市空间规模小市。

有一份深圳的住房建设规划文件,曾提及深圳住房供应量只有65万套,而住房需求有180万套,这意味着,有将近500万的深圳人将需要住到环深地区。

那么,作为处在深圳都市圈核心圈里且紧紧靠着深圳的惠州,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毕竟惠州113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是深圳土地面积的近6倍,占到了“深圳都市圈”的近7成,但总的人口仅为深圳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在深圳都市圈中,惠州土地优势明显,有足够容纳产业的能力及接收深圳未来大量外溢人口的能力。且在交通方面,赣深高铁开通,长深高速拓宽,临深临莞片区多条主干道无缝对接,及未来数年内,包括广汕高铁深惠城轨等多条城轨高铁的开通,都正在慢慢实现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良好的地理优势和广阔的土地面积为惠州市经济发展提供腹地,近些年惠州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2021年惠州共完成经济总量4977亿,赶超中山在广东排名第五,名义GDP增速达到了17.9%,位居全省第一。可以看出,惠州目前已经是除了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外的下一个万亿城市冲刺先锋。

由此我们可以说,惠州目前仍有培育地产春天的温床。

一场春雨一场暖。每一个春天的到来,都需要一场春雨的浇灌。

2022年国家给房地产的春雨,其实已经下过了许多场。国家的救市目的,已经很明显。

首先是开年至今,全国超40城发布了各种力度的房地产宽松政策,六大行集体下调房贷利率,其中惠州、中山、呼和浩特首套房贷利率下调0.3%,广州地区首套房和二套房贷利率统一下调0.2%,重庆、赣州佛山等非限购区直接降20%首付。

相比于2021年的高利率、严查首付、房贷难,这一系列的举措,如此多的城市在这个节点推出楼市新政,无疑是国家给房地产的一场春雨,更是给大家对楼市的希望和信心。

除此以外,在2月份传出的万科郁亮的企业内部讲话中提出“黑铁时代”之后,有关地产去金融化的讨论甚嚣尘上,有不少人认为,金融对房地产的支持将大幅降低,房价要大降了。《经济日报》为此特意澄清了郁亮的这种说法《不要误读房地产去金融化》,这显然是为房地产金融化“拨乱反正”:“去金融化”仅仅是对过去过度金融化的矫正。只有那些过度依赖金融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房企才需要“去金融化”,房企和购房者的合理需求还是要满足的。

从目前来看,国家的金融并没有“抛弃”房地产,反而在加大扶持。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针对房地产业并购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支持,相关融资额度接近600亿元。

3月16日,财政部又抛出了一个重磅利好:暂停房产税试点城市扩大!直白讲就是:2022年,房产税不会来了。重磅利好的出现,是因为房地产真的太难了,已经到拖累经济的地步了。

毕竟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比太重,中国老百姓的财富60%是房产,换句话说房地产也是民生产业,应该稳定。去年政策用力过猛,加上疫情的反复肆虐,确实让整体经济都非常难受,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手里的余粮本就不多,如果对房地产的信心不足,只会加重对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情绪,所以现在需要给房地产一颗糖,给大家一些对房地产未来发展的信心。

天时、地利、人和,惠州房地产春天的到来,显然已经具备了前面两项。

所谓人和,对于地产而言就是,惠州人民对楼市的需求是否还很大?是否还有向上的空间?

明面上的数据其实不太乐观。2021年惠州的年度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供应面积为1364万㎡,同比下降16%;住宅网签市场规模已创下近五年最低位,跌落至2015年成交水平,成交面积为1055万㎡,同比下降37%。全市存量突破1764万㎡,去化周期突破29个月,创下了近6年新高,存量市场压力回归至2015年水平。

不过我认为,这并不是惠州的实际购买需求降低了,而是2021年下半年,惠州的调控政策密度大且力度强,迫于调控的压力,惠州楼市一度出现利率破7、房贷周期过长、二手房停贷等现象,购房门槛上升、购房者信心受挫,2021年的购买需求被严重抑制。

从购房的需求来看,惠州的购房群体年龄正在逐步下探,20-50岁的置业者占9成,其中又以90后为购房主力军,自住的比例上升,置业的逻辑开始从投资属性回归到居住属性,逐渐回归到国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主基调。

前面惠州最新的人口结构也显示,惠州是年轻化的城市,20-50的群体占比过半,这部分也正是惠州的购房主力军,长远来看,惠州的购房需求还是有较大的释放空间。

而从房价上来看,2021年惠州全年的平均房价为13017元/平,同比增长4%,相比之前的增速有所下调,在粤港澳大湾区9大城市里,仅高于肇庆江门,远低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是湾区里的价格低洼地。这对于一个处于深圳都市圈核心圈里的城市来说,它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但基于“稳房价”的基调,未来很长的时间可能也会往上涨,但是每年的涨幅可能要低于GDP的增长。

另外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地产摆脱下行周期,都是通过政府制定宽松的政策来启动市场。

所以2022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一列宽松政策的信号释放,惠州的购房需求或许也得到一定的释放。但也不会像2016年一样爆发性增长,毕竟受疫情影响,老百姓经济收入也随之降低,且国家的政策底线仍然是“房住不炒”。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一波大浪淘沙,会留下一批更专业、更稳健、更健康的优质房企。以往房企大刀阔斧四处拿地、高负债、高周转的状态会得到一定的收敛,未来的土地市场将更为理性。

有一个观点是:房地产是一个信心经济。对于房地产从业人员而言,2022年应该要比以往更要坚定对房地产的信心,毕竟,如果行业人士对房地产都不再抱有期待和信心,传导到普通百姓,又如何能够重塑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呢?百姓对房地产缺乏信心,更不敢释放购房需求。所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不仅需要通过国家释放利好是重塑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同样需要地产人对自己的行业抱有希望。

(刘青珊,惠州地产从业人员)

加客服微信:qsiq17,开通VIP下载权限!VIP全站资源免费下载!!!